靜心與腦波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想要好好地完成一件事,卻發現自己越來越難專注或靜下來?過去可以讓自己方鬆的方法,越來越沒有效果?到了睡覺時間,卻沒有睡意?躺在床上眼睛閉起來,腦袋卻一直轉停不下來?於是你開始找些方式來讓自己靜下來,曾經嘗試打坐,眼睛一閉起來,就開始東想西想,運氣好的話,胡思亂想神遊一番,還算心情放鬆,運氣不好的話,眼睛閉起來,越想越心煩,不如睜開眼睛動一動比較舒服?

到底發生什麼事?事實上大腦是需要訓練的,未經訓練的大腦就像是隻跳來跳去的猴子,無法好好配合,所有的靜心,訓練的都是我們的起心動念。要我們的大腦完全沒有活動是不可能的,因此讓大腦頻率在積極認知運作與靜心放鬆之間健康的切換才是最適當的,而靜心的狀態可以用大腦腦波來測量,我們用最科學的方式來解釋身心健康,可以用大腦腦波的頻率來區分,不想燒腦的朋友可以跳過下一段:

——大致上來說,β波(貝塔波約12~35Hz)是大腦認知運作的意識波,α波(阿爾發波約8~12Hz)是意識與潛意識的橋樑,也是比較放鬆的波長,θ波(西塔波約4~8Hz)則是潛意識的波長。一般我們專注時,大多使用認知邏輯分析的功能,大腦呈現β波,當我們開始腦袋神遊,放鬆放空時大會呈現較低的α波,適量的訓練大腦認知功能是十分有幫助的,然而過長的時間停留在β波,容易產生疲勞與壓力的現象,而靜心的理想狀態是讓,大腦慢慢來到α波,甚至呈現更深層的θ波(近期坊間有名的希塔療癒就是指這個西塔波),另外,高僧入定後呈現的法喜狀態,則是較高的γ波(伽馬波35Hz以上)。要注意的是β波、α波和γ波有分為高低波段,許多的腦波現象當然也會有例外,在此以大概狀況來說明,不針對例外多做細部討論。——

是否有達到理想的腦波頻率,除了用科學方式驗證之外,也可以從身心的感受和回饋來確認,做完後是否覺得心情比較平靜、放鬆、輕盈、喜悅,而且更加容易專注,身體變得熱、麻、通暢…等等,大致上身心會有感覺。

photo by samsommer Unsplash

參考資訊:https://www.sciencedirect.com/……/agric……/brain-waves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