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後的創傷治療~了解創傷的大腦和身心機制因為最近的太魯閣的意外,覺得一定要快點跟大家分享一本創傷治療必看的書籍,<解鎖:創傷療癒地圖>這本書解密了創傷歷程,大腦、身體和心理的反應,讓我們更理解創傷。作者彼得・列文博士是身體治療的大師,他經歷了一場車禍之後,他體驗到從身體上的創傷過程當中,身體所發生的一連串反應,他在劇烈撞擊後失去意識,醒來後他第一時間麻木、癱瘓、呼吸困難,內心懵懂又迷離,腦袋昏沈,不敢置信。接著,驚恐的感受巨大地湧上,他的內心想要抓住救命的稻草,但是凍結反應的身體讓他無法動彈,接著路人上前關心他,他感受到了巨大的憤怒,並且要求身旁的人不要移動他的身體,他接受到旁人溫柔的安撫後,他感受到強烈的悲傷,最後在救護車上,他的身體開始不自覺地顫抖,這個顫抖讓他跟其他意外事故的受難者的命運有所不同,他對於創傷的了解讓他避免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在顫動結束之後他感覺到平靜,好像被暖流包住。在意外的當下,大腦讓我們對於時間的感受變慢,因此我們能夠敏銳的對發生的狀況做反應,麻木、癱瘓和凍結是上天給身體的仁慈,因為若在意外中死去,神經的麻木和癱瘓會使得死亡時的痛苦降到最低。驚恐的感受讓我們得以在危及的情境中,迅速地逃跑和反擊,憤怒則會加強我們身體的力量,讓我們跑得飛快,甚至做出強烈的攻擊。悲傷則讓我們得以與人連結,在巨大的驚嚇與憤怒之後,我們需要人與人之間同理和溫柔的連結,走過一場巨大的災禍。然而問題就來了,為什麼離開意外現場,回到溫暖的家中,返回正常的生活之後,我們的大腦卻會不斷重複播放意外的所有細節,甚至這些恐懼和悲傷卻揮之不去呢?關鍵在於我們抑制了身體最原始的修復機制:顫抖,當我們恐懼和驚慌的時候,我們的身體都會不自覺地顫抖,而這個自然抖動現象,可以降低我們過度被觸發的交感神經,讓我們的身心恢復平靜,避免自己壓力後創傷症候群(PTSD)的症狀。這個機制可以被運用在任何的創傷之中,包含任何的天災人禍意外,車禍、戰爭、暴力、巨大的身體撞擊、身體、心理上的虐待、性侵、以及各種形式的壓力後創傷症候群…等等,期待倖存者能夠透過理解完整的生物物理學、神經機制,來完成屬於自己的療癒之路。
